關于我們 / ABOUT US
國新辦舉行科技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會上有記者提問稱,通過攻關項目的研究,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污染主要成因是什么?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歸納起來,有四個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了區域重污染天氣的發生:
一是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的50%以上,是重污染頻發的根本原因。
二是大氣中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濃度高,造成大氣氧化性增強,是重污染期間二次PM2.5快速增長的關鍵因素。
三是不利的氣象條件導致了區域環境容量大幅降低,這是重污染天氣形成的必要條件。
四是區域傳輸對PM2.5影響顯著,各城市平均貢獻率大約是20%-30%,重污染期間進一步增加到了35%-50%。
趙英民表示,這四個原因相互疊加,造成了區域秋冬季重污染天氣發生。治理更多的還是要針對人為排放,大幅減少污染物排放,這樣即便遇到極端不利氣象條件,也不會再發生重污染天氣。
趙英民介紹稱,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采取集中攻關和駐點跟蹤研究相結合的組織方式,經過三年努力,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技突破和研究成果。主要有六方面:
一是通過大規模的科學觀測和實驗研究,采取多技術融合方式,從污染物的排放、化學轉化、氣象條件、污染傳輸等四個方面,弄清了區域大氣重污染成因和來源,并且形成廣泛的科學共識。
二是建成了國內最大的空天地綜合立體觀測網和數據共享平臺,建立了完備的區域PM2.5綜合源解析方法體系,形成了重污染過程精細化、定量化的動態解析能力。
三是建立了區域和城市高時空分辨率的排放清單,摸清了區域污染物排放現狀,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的特征和時空變化規律,精準識別了區域“2+26”城市和重點行業的關鍵問題,形成了重點行業和城市關鍵問題識別與精準治理的技術體系。
四是建立了“預測預報—會商分析—預警應急—跟蹤評估”全過程的重污染天氣應對技術體系,提出差異化應急管控技術方案,全面支撐區域應急聯動和差異化管控,有力支撐應急減排效益最大化。
五是建立了以PM2.5目標濃度為約束的區域大氣環境容量算法,開發了大氣污染防治科學決策技術支持平臺,提出了區域中長期大氣污染防治政策建議。
六是綜合運用多種技術和數據分析方法,定量評估了大氣顆粒物污染的健康影響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健康效益。
對于今年秋冬季大氣污染攻堅行動與往年相比有什么不同,是否還會要求企業進行錯峰生產等問題,趙英民回應稱,疫后經濟社會復蘇,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應該堅定地走高質量發展之路,落實新發展理念,通過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他說,生態環境部將落實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堅持以減少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重污染天氣為核心,持續推進重點區域秋冬季的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抓好已經出臺的藍天保衛戰各項任務措施的落實,鞏固已取得的空氣質量改善成效,不搞層層加碼,落實部門、地方責任。